9月29日,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又傳喜訊:作為蘇州助推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由蘇州市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蘇州大學共建的蘇州創新藥研究院在此揭牌落戶,信達生物、亞盛藥業企業聯合創新中心同步亮相,引發業內關注。
生物醫藥是蘇州“十年磨一劍”長期堅守、重點打造的主導產業。尤其是蘇州工業園區,逐步培育和匯聚了一大批高成長性的創新藥企。
2021年,信達生物、亞盛藥業這兩家直線距離不到500米的鄰居“牽手”,達成2.45億美元戰略合作。近五年來,這兩家明星創新藥企不僅自身發展迅猛,合作漸入佳境,還帶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引進一個高端人才、帶來一個創新團隊、培育一個新興產業”的鏈式反應。
信達生物、亞盛藥業的成長故事并非個例。在蘇州工業園區,上游的供應商、下游的客戶、中間的第三方服務比鄰而居。“鄰居”們日益頻繁的商務交流合作表明,在歷經多年培育之后,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在“十四五”期間進入爆發期,創新成果呈“井噴”之勢。
截至去年底,園區已吸引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相關企業超2000家,產值達1655億元。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2024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顯示,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二,產業競爭力、人才競爭力、合作競爭力3個單項位列全國第一。今年1—7月,園區已有6款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占全國同期新增約20%。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為各地奮進新征程提供了行動指南。
從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到檢驗檢測、審評審批,再到生產制造、銷售流通……緊盯生物醫藥這條千億級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蘇州逐一攻克其背后的制度性障礙。
圍繞產業鏈進行集成式制度創新,是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目前,園區已在全國全省率先推出“研易達”“研易購”“入境特殊物品聯合監管”“生物醫藥國際職業資格比照認定”等32項改革創新舉措。
今年4月,由蘇州盛迪亞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申報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單抗分段生產試點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復同意。蘇州盛迪亞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宏偉欣喜地說,“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連續生產的邊界,通過專業化分工提升效率與靈活性,幫助我們降低成本投入、加快研發進程。”
圍繞產業鏈建設服務平臺,園區已建有各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超百家,其中政府自建和共建平臺超40個,在生物藥、化藥、高端醫療器械、細胞與基因診療、生物計算、生物制造等細分領域,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平臺體系。
“十四五”以來,一批高能級的國家級平臺中心先后落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帶來新的機遇——2021年,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獲批,支持產業向更高端邁進;2022年,以園區為核心區的蘇州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4年,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蘇州)獲批,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課題……
圍繞產業鏈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助力生物醫藥企業高速“孵化”“蝶變”。作為蘇州最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載體之一,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殷建國提出育企邏輯: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培育與扶持,構建全鏈條企業培育體系,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企—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發展梯隊。
提前謀劃“十五五”,今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推出加快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騰飛的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園區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到2027年,推動5家以上頭部企業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50家以上地標企業成長為細分領域領軍企業、100個重磅產品年度銷售額超億元、100個重點產品管線獲批上市,形成“5511”企業培育體系,持續鞏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高地領先優勢。
記者手記
“鏈”上的江蘇更具韌性
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分工中地位和配置資源能力的重要體現。
“十四五”以來,江蘇以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抓手,在強鏈補鏈延鏈的道路上以“探路者”的姿態和“挑大梁”的自覺敢為善為,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超前布局,政策聚在鏈上。五年來,我省以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的“1650體系”為發展“主軸”,高起點編制產業技術路線圖和招商方案,打造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金融及服務機構等共融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筑強堡壘,資源補在鏈上。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匹配本地要素稟賦、產業結構的特色產業鏈,建梯隊、促轉型、補短板,累計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2000家,數量躍至全國第1位,推進“智改數轉網聯”,以精準補強促進鏈條自主可控。各地已從“集群聚鏈”進入“強群固鏈”新階段。
開放協同,“網絡”融在鏈上。借助全球產業鏈重構契機,我省通過產業融合和技術融合實現延鏈,推動一條條產業鏈由生產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客戶服務的高附加值環節拓展。鼓勵企業開展全產業鏈布局,深度嵌入全球產業網絡,不斷提升行業話語權。
5年來,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保持全國第一。兼具硬度與韌性的產業鏈,正是江蘇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穩立潮頭,在新征程上應對風險挑戰、扛起經濟大省擔當的堅實底氣。
本報記者 孟旭 付奇
《新華日報》2025年10月12日1版